1Nov
海魄浪 旗津島的海派人生|在地人的漁味三寶————魚麵、虱目魚湯、烏魚子
文字|蕭孟曲 攝影|蕭孟曲
第一吃:胡椒手工魚麵
通山路上,移動式的偌大招牌,若是有營業,店家會將其轉角度,從遠方即可見。李老闆是旗津人,曾赴中國從事生產漁業冷凍加工食品。回台後帶回了上海太太,兩人同心協力,二零一二年開了「胡椒手工魚麵」。
魚麵,為狗母魚所製,魚肉多刺,不易食用,然而鈣質、膠質豐富,早年旗津人會以狗母魚熬湯,骨折術後食用。早期旗津沿海容易捕獲狗母魚,近年漁獲大減。老闆得半夜三點摸黑前往前鎮漁港,向來自台南或屏東的船家收購狗母魚,過去全盛時期,魚販得自己上門兜售狗母魚,現在店家得要拜託船家為其保留魚量。近年,魚量只夠週末開賣,甚至夏季停賣,其盛況不可同日而語。
清晨五點開工,一斤狗母魚,只取得四兩肉。去頭去尾去骨去內臟,撕魚肉體內薄膜後,用水清洗,取布擦拭水份,以電風扇吹乾。早年老闆手工去骨,現在用機器將肉骨分離、絞碎魚肉,最後用玻璃瓶來回擀勻做成麵皮。麵皮百分百純魚肉製,擀麵皮時灑些太白粉,避免沾黏。麵皮切條,即是魚麵。魚餃則是魚皮包豬肉,魚肉口感澀,豬肉要有油花,入口才滑潤。
近年,由於製工繁複,成本因漁獲量大減而提高,店家大嘆:「麵價低沒利潤,價高難銷售,下一代要接也困難。」曾想過買現成旗魚漿來取代,又過不了心中那一關,寧缺也不願改變心中道地的好滋味。
第二吃:茗城虱目魚湯
熙來攘往的市場路口,茗城虱目魚湯一早熱湯滾沸,香氣四溢,這是承接兩代,旗津人認定的好味道。
現掌店人明翰的父親,原在對面榮星麵包店址開自助餐,同名「茗城」。後來因緣際會,一九九五年起在自家現址開始賣起虱目魚湯,直到二零一五年心肌梗塞逝世。當時明翰從職業軍人退伍,順勢接手父親驟逝後留下的店面。話雖如此,縱然父親賣了近二十年,他卻沒來得及學會父親的手藝,只好四處尋人幫忙,不斷地嘗試調整口味,店面才又重新開張。
港口人喜歡一早吃熱的,工務人員習吃高熱量魚肉食,維持一天的勞動體力。茗城每日清晨處理魚肚,再三確認無刺,請人製成魚漿,裹覆魚皮、魚肚。魚肉口感較澀,以魚漿包覆,口感較為柔脆。老客人表示第一代的口感更軟嫩,是離鄉人習慣的家鄉傳統口味。但對外地人而言,柔脆口感頗受歡迎,有大大的一塊魚肉包覆其中。明翰說,鄉親從父輩年代一路支持,只要鄉親吃得開心,他感恩在心。
昔日,旗津造船產業興盛,港務局從業人員和眷屬人口眾多,大關路和中洲路口總是人潮擁擠,公車行經要按喇吧才能通行。從早到晚,從市場到海四廠,沿途都有自助餐、飯麵、肉圓等餐飲店,熱鬧非凡。隨著港務公司宿舍裁撤、造船產業沒落、海科大校本部也遷至楠梓,從小在旗津長大的明翰眼見旗津的起起落落。
第三吃:金利烏魚子
位居中洲的「金利野生烏魚子」,小崴是第三代。第一代是小崴的阿嬤,少女時代在日人水產公司工作,學會做烏魚子。第二代小崴媽媽承襲了手藝,小崴則以年輕世代的網路行銷,開創最早的「一口吃」烏魚子。
每年冬至,天氣一轉冷,烏魚隨潮流成群南下,由於相當準時,猶如約定,漁民們稱之為「信魚」。製作烏魚子極費工,與日爭時。凌晨開工,將烏魚子逐一檢視塑形,以細麻繩綁好蒂頭,清洗、鹽漬、層層壓實,去水份後再次沖洗,以免漬太久過鹹。太陽高掛之際,趕緊移往戶外進行日曬,片片鋪平於網架上,有破損的,以腸衣補之。日落後疊架於屋內,隔天逐一於戶外日曬風吹。如此重覆約四、五日。
捕烏魚要看魚汛,曬烏魚子也看天吃飯,有風有日照才能進行。南部風土得天獨厚,成為烏魚子主要產地,一來烏魚懷卵游至台南以南,最是豐滿,二來南部冬天穩定少雨,得以用天然的方式曬乾。若天候不佳以機器風乾,風味遠不及自然曬乾豐富。
野生和養殖的烏魚子大有學問。養殖肉質含有土味,口感較粉,表面色澤均勻,可以「作色」成暗紅色、亮橘色。老闆娘一語道破:「自然的東西怎會如此均勻?」野生則反之,烏魚在大海奔游,被捕撈時受驚,血脈衝流,魚卵顏色不一,風味充滿海洋鮮甜。由於烏魚子昂貴,晾曬時稍不留神,整個網架都被偷走,店家連晚上都要睡在烏魚子層架旁守護,與之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