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魄浪 穿越百年高雄港|專訪:跑船的人——貨櫃船二副
8Aug

海魄浪 穿越百年高雄港|專訪:跑船的人——貨櫃船二副

撰文╱劉佳語 圖片提供/林昭宏
 
林昭宏,高雄人,生在船員世家,從國立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畢業後,航海跑船再天經地義不過。這男人在海上漂泊11年,他現在是國內航商貨櫃船近洋航線的二副,靠碼頭值班作業。
 
 
 
海上的男人再次上岸,洗去海浪混雜海風的微鹹鹽粒。只是岸上的日子有些暈眩,畢竟整整九個月才回航,在船上的日子比靠岸陸地久,內耳前庭大概還是習慣載浮載沉的海波浪。
 
上船後,船員是生命共同體
 
面對多變的海象,應該都嚮往某種刺激浪漫、自由不羈吧?昭宏在海上卻規律得像海平面上的太陽,一天又一天東升西落,「做四小時、休八小時─再做四小時、休八小時─。」
 
越是面對深不可測的汪洋,船員們越是要謹慎。每一位船員的盡忠職守,一天又一天重複例行任務,才能讓一艘船順利地、平安地返航。
 
 
昭宏的手肘支撐在辦公桌上,手肘是這趟航程的航行支點,右手握筆、左手握尺,精確描繪海圖;在佈滿放射狀方位線的圖紙上,描繪出岸形、島嶼、礁石、水深、航標、燈塔和無線電導航台,不時轉頭監控GPS航海儀器。
 
 
在昭宏的海圖上,世界汪洋大海、沿海岸線以不同比例尺樣貌呈現,從方位線找到船隻進出港的狹窄水道,是二副在甲板的使命。有了海圖,船隻便不易擱淺,同樣地,有了二副,等於找到海洋上前進的方向。
 
只是,在還沒有GPS航海儀器的時代,二副的海圖怎麼篤定航行方位?「對!就是觀星!」昭宏爽朗的笑聲有船員獨特的瀟灑。茫茫大海中,無論天氣、浪況、甚至種種人禍,有太多無法預料的事件可能發生,船員的專業航海知識可以保命,沒辦法輕易被儀器取代。
 
記得與你在同艘船上...船員才懂船員的浪漫
 
昭宏航行在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亞洲近洋航線上。一艘商船上平均23人,就如同迷你聯合國,與中國籍、緬甸籍、菲律賓籍、印尼籍、印度籍船員共處船艙,一起度過半年以上的航行。而大船就像大海,包容來自不同國籍、宗教、族群的人們,「快樂!其實上船是來交朋友!」
 
 
商船大概1至2天會停靠碼頭,而今天在這一艘船上認識的船員,不一定會在下一艘船上相遇。但他們會記得,曾經在同一艘船上,聽著同一艘船進出港的汽笛,也在烈日下站在同一片甲板上,共享滿天星空的烤肉和那齣電影。
 
 
好好在船上享受當下,或許也是一種船員的浪漫吧!而當船靠岸碼頭時,全船都要卯起來幹事。一陣忙碌過後,才是跑船專屬的「員工福利」——靠岸下船蹓躂,掐準裝卸貨櫃的時間,趕在下一次開船前上岸晃晃,船上幾乎沒剩幾個人。
 
無拘無束的日子卻被疫情禁錮,入境船隻倍受嚴格管控,昭宏無奈苦笑形容,根本是「蹲水牢」。即使停靠臺灣港口碼頭,也沒辦法上岸吃頓家常菜,只能視訊一解相思情,更別談岸上旅行這奢侈願望。
 
雖說船員多半忍耐得了寂寞孤獨,畢竟大半年都在汪洋裡,只能獨自直盯著船艙天花板,但蹲水牢實在苦悶得透不了氣。昭宏耍了點小聰明,收拾上船行囊時,打包液晶螢幕和遊戲卡帶上船,和船上的他、他和他解悶,還下單美食託伙食商夾帶上船,「花個100、200美金,搞定牛小排!」
 
每一位在海上的人,他們會找到自己的舒適圈,也會覓得補給站,總有辦法滋潤船艙生活,在船上「幸福肥」。
 
二副船員定錨 始終看不膩大海
 
航行結束再次靠上港岸,對船員而言,停靠國外港口,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但唯有停泊臺灣港口碼頭,才是回家。這一次也平安完成航程了,昭宏揮揮手,道別相伴大半年的海和船員們,也揮揮手奔向岸上久等的老婆、女兒,這是自己的靠岸啊!
 
跑遍世界各地的碼頭,昭宏還是覺得高雄港極美,從港上看高雄港、或從陸地走向高雄港,大港橋跨接港際平行旋轉開合,湛藍海面更美了。回到岸上的船員還是深深愛著海,不曾因常常看海而厭膩。
 
11年的航海生涯,昭宏依然享受望向一片大海,熟練比對海圖,穿梭機艙、甲板找尋定錨位置。有想過離開海的那一天嗎?「沒想過欸,但也或許哪天突然不想跑船,就不跑了。」一如既往的船員瀟灑。
 
 
結論
 
根據2022年2月行政院主計處與交通部航港局統計,臺灣目前有6,500名本國籍船員在船服務,佔整體就業人口不到1‰卻駛大船載運「Made in Taiwan」貨物進出口。
 
船員們操作機具、維護儀器、調整航向,海上的人停靠不同碼頭,裝貨、卸貨,再裝貨、卸貨,試圖讓世界繼續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