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尋正義路」:用步行走讀、講唱對話來訴說台灣的轉型正義
15Jun

「百年追尋正義路」:用步行走讀、講唱對話來訴說台灣的轉型正義

文/Harue 
 
 
 
6月3日,高雄市電影館前舉辦了「百年追尋正義路」系列活動最終場「不再懼怕的對話—黨產講唱會」,由長期關注台灣議題的獨立音樂人吳志寧、農村武裝青年,與知名歷史學者楊翠、王御風老師,以音樂與歷史交錯對談、講唱的形式,帶出轉型正義的討論,也為從五月起連續舉辦的「百年追尋正義路」系列活動,畫下一個休止符。
 
 
 
 
 
事實上,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與高雄在地團體港都認識王合作的轉型正義相關活動,自2021年舉辦至今,已經是第三年。這三年以來,透過黨產主題影展、在地走讀,進行轉型正義的教育與觀念推廣,一直獲得很不錯的迴響。今年的「百年追尋正義路」,更擴大規模,舉辦兩場黨產走讀、兩場出版品講座、兩場電影講座,及一場講唱會活動,希望透過多元類型但都較為柔性的方式,開啟討論,邀請民眾共同思考轉型正義議題。
 
 
 
 
轉型正義議題的活動,並不好推動與執行,因為議題本身必須嚴肅看待,要傳達給一般民眾,需要經過轉化,才能較好被理解,但又因為台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使這個議題很容易流於政治爭議,因此開啟轉型正義的討論,確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又如同我們在活動中設定的目標,「理解才能凝聚共識,面對才能向前邁進」,重要的轉型正義工程,確實不能迴避,也不能再等,因此在面對一般民眾時,如何能夠溫和但堅定的傳達轉型正義的概念,並促進討論,是我們每次在規劃活動時,一直非常慎重並反覆思考的課題。
 
以在地走讀為例,還記得第一年收到希望能規劃結合高雄在地文史與不當黨產、轉型正義的走讀路線,一邊覺得難度極高壓力極大,但又覺得這麼重要的議題,如果能貢獻一點心力,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因此在接下任務後,挑燈夜戰搜尋及消化可用的資料,與工作團隊反覆討論、開會、事先場勘確認路線及內容,並隨著每一次的走讀與時事狀態,持續更新內容與案例。
 
 
文史走讀通常是個較為輕鬆、休閒的活動,但轉型正義這樣的題目,卻是對一般人來說稍有距離的硬性議題,怎樣讓假日來參與的民眾不會覺得很枯燥、有所收穫,並且還能對這些題目有所觸動、願意進一步了解,如何使用中性的詞彙,跟大家一起來討論,對講述者來說,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戰。也因此即使陸續帶了許多場次,但每一次面對參與的民眾,仍會感到緊張,總是高度緊繃、謹慎措辭,希望能盡量做到客觀帶出現有的豐富資訊與轉型正義的正確觀念,也讓大家能一起思考我們的下一步應該如何前進。
 
 
在走讀路線規劃上,我們由過去鹽埕十分輝煌的戲院文化為引,討論日產戲院的接收及成為黨產的脈絡,也分享過去以黨國資源拍攝八百壯士等愛國精神電影的軼事;此外由於鹽埕在二二八事件時,是高雄受創最深的場域之一,高雄歷史博物館也被認列為不義遺址,我們也藉由歷史事件的回憶,希望與民眾一同思考,在轉型正義的議題中,沒有人是局外人;而在最新的路線中,我們除了從鹽埕庶民生活,討論黨產無所不在之外,也加入了壽旅館、梅屋敷等不當黨產爬梳案例,讓民眾更能理解威權時期,未經由民主程序取得黨產,到底有那些不合理之處。
 
 
每次走讀活動結束的QA時間,常能得到很有趣且踴躍的回應,包含分享自身過去的家族、生活經驗,對轉型正義的反思,或是對活動的感想。曾有參加者詢問,走遍大街小巷,討論轉型正義、不當黨產這樣比較尖銳的議題,有沒有遇到比較不友善的反應,或是甚至踢館的提問呢?仔細想想,雖然我們確實一直對於議題的處理與述說戰戰競競,但每次結束後的反饋,總有滿滿的肯定及溫暖,也讓我們能更有信心與勇氣,開啟下一段旅程。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曾遇到民眾提問:「中國國民黨說,在不當黨場議題上,他們有點像父債子還,黨產都被凍結他們就沒錢選舉。」詢問要如何解讀這樣的說法?
還記得當時的回應是,就我所知,一般政黨的收入來源就是政黨補助款、捐款、黨費, 但台灣目前的選舉生態,選舉很花錢,掛看板等等宣傳方式,皆所費不貲,所以小黨才會艱辛求生。 中國國民黨現在的狀況,就是他確實擁有比其他政黨更多的祖產可以揮霍,並且這個祖產還是當初在威權時代不以合乎民主的方式取得,那就應該要還錢於民。 至於沒錢選舉的問題,或許是因為他們過去一直有太多資源可以使用,導致他們不習慣跟其他政黨一樣,以較沒有資源的型式經營。但一般民間經營公司也要學習收支平衡,有多少錢花多少,這才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我們處理黨產議題, 大家把問題釐清,其實也是希望各政黨都能學習如何用一般正常的方法經營政黨,這樣才是真正跟其他政黨在同一個起跑點競爭。唯有放下金錢攻勢的選舉模式,才可能實現我們期望的新政治。
 
以不當黨產及轉型正義為主軸的在地走讀,這三年來已舉辦超過10場,如果每一場次以30人計算,陸陸續續大概累積了超過三百人次的相逢。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多,但如果針對轉型正義這樣的議題,讓曾經相逢的人,都能成為議題的種子,卻好似又充滿希望。這些場次的走讀,通常都會以高雄市電影館作為起點,這次活動最終場的講唱會,也選在高雄電影館前舉辦,主要的因素是過去的高雄市電影館建物,被中國國民黨作為民眾服務社使用。在這樣的前不當黨產位址,開展對未來的討論對話,別具意義。
 
 
轉型正義教育活動撒下的種子,看似緩慢,但或許可以用楊翠老師在6月3日,傍晚的微風中的一段溫暖分享,作為暫時的休止符。
 
楊翠老師當天帶著幾分浪漫的語氣回憶,在他還是學生時,抱持很多期望努力推動議題,也曾遭遇辦議題活動,但參加者比主辦方人數還少的挫折,但當時邀請的講者,認真分享的態度,令他非常感動,他後來成為講者後,也是這樣安慰推動議題受挫的學生。或許今天到場的人,也是以同溫層居多,但這樣一路走來,他仍感受到同行者慢慢的增加了。
 
 
轉型正義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也不是短時間追求KPI就可以達到的工程,必須要有長期努力的心理準備。他也提到,2019年德國聯邦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主席Anna Kaminsky訪台時曾分享德國經驗,指出「轉型正義不是短跑,而應該是馬拉松」,德國做了40年才做了三分之一,台灣如果要很快速完成,難免覺得挫敗。但如果做好長期努力的心理準備,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會有進展。
 
我相信,我們穿梭大街小巷、以不同形態開展的轉型正義之旅,也會繼續持續下去。